默认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丘信息 > 正文
  • 睢阳区李口镇:“党支部+”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 日期:2020-07-13   点击:次   字体:[ ]

李大庄村村民在合作社里通过打工实现增收。本报记者 邵群峰 摄

盛夏时节,睢阳区李口镇李大庄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格外忙碌,一座座蔬菜大棚外,菜农们正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小青菜进行分拣装箱。“年纪大了,没啥本事,以前只能在家种地看孙子。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这儿还能打工多挣一份钱。”正在另一个辣椒种植基地里为辣椒吊秧的村民陈素勤乐呵呵地说。和她一起来干活的还有同村的王瑞华,她们同属“无技术妇女”,对她们而言,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就是改变她们家庭经济状况的一份希望。

由于传统农作物收益较少,李大庄村和很多农村一样,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大片土地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为了盘活闲置土地,激发种植内生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5年10月,李大庄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成立睢阳区新起点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模式,整合零散闲置土地,科学安排种植结构,以经营中药材、经济林果、农作物种植为主。

“自从成立新起点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我们村大棚蔬菜由合作社统一打包销售,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李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克社说,“现在,小青菜批次上市销售火爆,销售价格一直看涨,在基地干活的群众每天最低拿到60元工资。”

李大庄村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入股、就近务工等方式,把原来“单打独斗”的种养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形成了“党支部+产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不仅实现了村民增收,而且提高了产业抗风险能力,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现在,李大庄村的大棚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得力助手。目前,新起点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从原来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50人,全村种植的中药材、大棚蔬菜、早熟西瓜、马铃薯、优质小麦、豫山红辣椒等800余亩,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李大庄村的种植发展模式只是李口镇发展特色种植的一个缩影。该镇的清河口村璞侬家庭农场、五里杨村西瓜合作社、李帽头村宏邦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等,都是通过“党支部+产业+合作社”产业带贫模式,突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支部、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带领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有了产业做依托,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才有了支撑和基础。”李口镇党委书记张明亮表示,该镇将大力发挥合作社的专业优势,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通过产业带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随机阅读--------------------------------------------------------------------------------------------------------------------------------------------------
  • [吴涛说事] 你穿睡衣上街的样子真的不好看
  • 中心城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 我市推进市区交通秩序宣传治理工作
  • 如何拯救渐行渐远的年味
  • 省委省政府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案件办理结果公示(第4批)商丘市梁园区
  • 宁陵县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
  • 周树群主持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主任会议
  • 全市脱贫攻坚档卡整改复核验收培训会召开
  • 市领导调研安全生产工作
  • 县公路管理局“三夏”生产在一线 精准扶贫助民收
    --------------------TAG热门标签-------------------------------------------------------------------------------------------------------------------------------------------------
    选址 前场 地震局 中介服务 足迹 金融机 部委 标线 环球 表演艺术 太和 参议 民间文化 成交量 石缝 人数 星光 多字 季度 阿隆索 代收 轻度 放工 主题活动 玻璃幕墙 靖宇 遗体 精神病 后进 私自 中兴通讯 工作日 隔离 环球时报 工业革命 头套 自治区 港资 君子 三个一 锅炉 拿出 投资企业 天下第一 画传 潼关 贺卡 牡丹 德化 国耻 建中 本月 资格认证 抗震 嘱咐 每户 总得 北碚 历史小说 藏品 吉尼斯 抚育 调试 健康知识 终点 网下 可比 海洋馆 醋酸 单词 教辅 联防 退位 而言 同仁堂 幸福感 梦龙 题型 树干 冬季 科技局 中央电 枣阳 走向 敬请 劫持 公路收费 石油气 梦想 瓜果